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当前版: 10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
汪彬 段儒贤
民族舞蹈《阿细跳月》
河口口岸
品尝云南过桥米线
建水县祭孔大典
文旅融合促脱贫
游客观赏建水紫陶
梯田稻鱼丰收
弥勒红河水乡
锡制品生产车间一角
云南惠科(河口)电子信息产业园
  近日,记者参加了全国少数民族地区报业社长总编红河行暨第31届少数民族新闻奖评选活动,与美丽的红河州来了一次亲密接触,深切感受了红河之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地处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重要前沿,境内辖4市9县,常住人口数474.4万人,是全国唯一以哈尼族、彝族为主体民族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千年哈尼梯田、千年临安古城、千年建水紫陶,百年滇越铁路、百年开埠通商、百年云锡矿业、百年过桥米线”……一张张鲜活的名片,叙述着红河的前世今生,昭示着红河的明媚未来。

  “新型工业强州、乡村振兴富州、绿色生态靓州、沿边开放活州”。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红河州委、州政府坚定带领全州各族人民奋勇争先、开拓进取,扎实推动红河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一幅新时代团结进步美丽红河的美好画卷正在红河大地徐徐展开。

  脱贫振兴   奋进筑梦

  “不让一个兄弟民族掉队”。红河州委、州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全局工作聚焦脱贫攻坚、重点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目标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方法聚焦‘户户清’”的思路,打好产业、就业、易地扶贫搬迁、生态、教育医疗住房保障五场硬仗,切实抓好责任压实、队伍建设、内生动力、攻坚力量、作风建设五大保障,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大会战。

  坚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聚焦推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红河着力培育水果、蔬菜、花卉、梯田红米、规模养殖、中药材“六大产业”等……

  2018年,全州实现99个村脱贫出列、4.14万户18.22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13.06%下降到7.7%,富民强州的梦想正在红河逐步变成现实。

  工业强州   蓄力筑梦

  曾经因为锡矿工业的繁荣兴盛,红河被誉为云南工业文明的发祥地。

  近年来,红河州深入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培育行动计划,积极发挥传统工业优势,推进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优势互补、转型升级发展。“一带一路”建设中,面对南亚东南亚巨大的发展市场,通过“大树移栽”模式,红河州先后引进惠科集团等实力企业,填补了红河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空白,不仅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就地消化和吸收了锡、铜等原材料,实现了互利共赢,重塑了红河工业新形象。

  2018年,全州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02户。惠科铜箔、铜杆等项目投产,红云红河烟厂技改搬迁,铂骏20万辆皮卡车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与浙江大学共建红河创新技术研究院,建设年产10万吨钢铝板数字化彩印生产线项目……红河,迈出了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有力步伐。

  生态靓州   绿色筑梦

  “天气常如二三月,花枝不断四时春”是红河的真实写照。围绕着“绿色生态靓州”的发展思路,红河州划定并严守生态红线,坚持把解决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作为民生优先领域,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筑牢由点线面构成的绿色生态空间格局。

  2016年以来,红河先后建成滇南绿洲启园、开远凤凰生态公园、弥勒太平湖森林公园、建水五龙湖森林公园等11个森林公园和3个湿地公园,新建公园面积3万多亩。

  2018年,红河州森林覆盖率达50.3%,全州13县市空气质量平均优良率达99%。2015年,红河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称号;2017年,荣获“中国绿色发展与生态建设优秀城市”称号;2018年,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开放活州   包容筑梦

  有史记载,南方丝绸之路沿红河水道而下,可与海上丝绸之路连接。

  近代,红河曾留下多个云南“第一”,也都与开放发展有关:第一条铁路(滇越铁路)、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海关、第一家外国银行。

  如今,这里是我国陆路通往东南亚国家的重要门户,也是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和云南省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前沿。

  在这里,诞生了云南省第一个综合保税区——红河综合保税区;国家级蒙自经济技术开发区是长江经济带国家级转型升级示范开发区;中国河口-越南老街跨境经济合作区则是中国与越南、东盟各国开展商贸合作的重要平台。抓住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红河州围绕“沿边开放活州”的思路,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三区联动”,释放园区聚集和平台支撑效应,为全州开放发展注入强大活力。

  文旅融合   蝶变筑梦

  山水为形,文化为魂。翻越重峦叠嶂的大山,淌过曲折蜿蜒的河流,俨然走进一座天然民族博物馆和民俗大观园。目前,红河州1144项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14项入选国家级“非遗目录”。

  世界文化遗产哈尼梯田、历史文化名城临安古城以及西南第一条国门铁路——滇越铁路见证了民族文化、儒家文化、边地文化的交融共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乌铜走银制作工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建水紫陶、蒙自过桥米线、个旧锡工艺等历经千秋,韵味悠长;多元的文化底蕴孕育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尼四季生产调、彝族海菜腔等绚烂的民族歌舞……

  近年来,通过深入挖掘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整合优化旅游要素,积极推进旅游革命,红河州正加快推进“文旅融合”深度发展,不断丰富和提升“云上梯田·梦想红河”的品牌内涵。弥勒的红河水乡小镇、太平湖森林公园是全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典型代表。

  文化为墨、旅游为笔,红河,正往“云南旅游新方向”不断迈进。

  民族团结   多元筑梦

  “红河水有多少,好日子就有多长”,一首歌唱出了红河儿女的幸福生活,也唱出了红河11个世居民族守望相助、同舟共济的真实愿景。

  红河境内少数民族人口274.58万人,占总人口的60%以上。历届州委、州政府始终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线,认真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民族繁荣发展政策,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全力开展民族团结示范创建活动、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实行民族工作社会化目标管理责任制,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工作新格局……通过发展经济、教育扶持、民生保障等,全州呈现出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宗教和顺、边疆稳定的良好局面。

  2018年,全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593.77亿元,经济总量连续3年居云南省第三位,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位居前列。

  “百舸争流千帆竞,借海扬帆奋者先。”一幅新时代敢于追梦、敢于圆梦的壮丽图景正在红河大地生动呈现,只争朝夕、苦干实干的红河儿女也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灿烂的锦绣前程!                (记者  汪彬   段儒贤) 

  (图片由红河日报提供)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今日要闻
   第03版:黔江要闻
   第04版:武陵新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教育在线
   第07版:黔江新闻
   第08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专题
   第09版:企业资讯
   第10版:美丽中国行
   第11版:副刊·吊脚楼
   第12版:社会新闻
云上梯田 梦想红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