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报网首页 |   版面导航
2019年05月07日 星期二      
当前版: 1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期   下一期 往期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送教上门”让重残孩子享受同等教育
李诗素
  “一根手指头呀,变呀变呀,变成毛毛虫啊,爬呀爬呀……”近日,黔江区城南街道牛郎社区6组罗继学家里,区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芳正在教16岁的罗之美数数认字。

  教育扶残又扶贫

  据了解,罗之美是罗继学的女儿,为智力障碍一级。2014年,罗继学一家纳入社区建卡贫困户。由于罗继学家居住的地方交通不便,且居一间破旧房子里。2015年,黔江区法院联系牛郎社区,出资5万元,城南街道出资3万元,为罗继学一架家实施兜底扶贫搬迁,将他家的房子修建在公路沿线。

  从2017年开始,针对罗之美的残疾状况,黔江区残联将罗之美纳入“送教上门”对象,由黔江区特殊教育学校派出老师,每月进行一次“送教上门”服务。

  “通过特校教师的送教上门,我女儿现在能够数数,扳指拇算简单的加减法,还可以写认自己的名字了。”罗继学说,女儿进步比较大,爱讲话了,有时家里来了客人,她晓得去端板凳、倒茶水、拿筷子等的一些活,感觉比以前要懂事多了。

  教完罗之美认完字、写完当天的字后,刘芳为其布置好家庭作业,随着小组教师到金溪镇金溪社区一组的学生李小溶和张佳家里。李小溶今年9岁,张佳14岁,两个孩子均为智力障碍一级,不能行走,连吃饭上厕所等都是家长料理。为给孩子治疗,两个家庭都耗资了大额费用。

  上门教具很特别

  “这两个孩子在行动不方便,智力上的障碍要严重得多。李小溶连坐着都困难,吃饭是是靠妈妈喂。”负责教李小溶的教师李翠霞说,她每次去给孩子上课时,都是她妈妈在旁边扶着她坐起来。目前,通过对李小溶智力上的启迪教育,李小溶对爱吃的薯片、玩具挺感兴趣。

  张佳的妈妈要下地干活,家里没有专人陪护,她每天左手拿着一个玩具,在铺好被子的火箱里或坐或躺着自个玩耍,她母亲每隔2小时回家给她换一次尿不湿。

  “张佳不爱说话,只喜欢耍玩具。我每次来先是按摩她的右手,然后就通过带有颜色玩具和简单的拼图,教她按颜色去组合。”负责为张佳送教的黄警说。

  记者从教师们携带的教具中发现,“送教上门”的工作,并非是辅导一个健康孩子那样简单,辅导老师经常携带一大包教具上路,除了硬壳的字画、数字和拼音教册外,一颗棒棒糖、一袋薯片、一个小小的玩具、拼图等都是一个教师在教孩子们时不可或缺的教具之一。

  “拍拍手、摸摸头、摸耳朵、摸肩膀、拍拍腿、跺跺脚”等,这都是教师在教学中针对孩子不同能力领域进行教学思考和教学设计。为学生制定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计划,并且还要得到学生家长的自愿和同意后才能施教。

  “送教上门”全覆盖

  黔江区残联负责人黄昌彬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对黔江区特殊儿童的义务教育采取了三种教育方式:根据孩子们残疾的类别和残疾程度,一般如肢体方面轻度残疾的儿童,在普通学校就读;聋哑、智障等级轻微的儿童,到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对不适合到学校接受教育的6至16周岁重度以上的残疾儿童少年,采取‘送教上门’服务的方式,让孩子们都能享受到义务教育。”

  据黔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副校长雷志明介绍,“送教上门”活动,是我们学校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市、区《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的精神,保障因生活不能自理,不能适应学校学习与生活的重度、中重度、中度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力。黔江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探索重度适龄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教育工作经验,逐步建立残疾儿童少年教育保障制度,进一步推进残疾人教育事业的发展,逐步实现全纳教育和零拒绝教育。

  “在每个月的周五,特校一共安排28名教师,分成8个组,分赴到黔江区各个镇乡、街道的重度残疾儿童家中开展送教活动。”雷志明说,学校除了留2名教师在校看管学生外,其余教师都深入到指定送教的学生家中,主要以智力和康复等方面的教育。

  从2014年至今,黔江区特殊教育学校已开展对全区80余名重度残疾儿童和少年的“送教上门”服务,在“送教上门”活动的服务中,从中接收了5名有行动能力的孩子到特校就读。          (记者 李诗素)

上一篇    下一篇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今日要闻
   第03版:黔江要闻
   第04版:武陵新闻
   第05版:综合新闻
   第06版:教育在线
   第07版:黔江新闻
   第08版:创建全国文明城区专题
   第09版:企业资讯
   第10版:美丽中国行
   第11版:副刊·吊脚楼
   第12版:社会新闻
“送教上门”让重残孩子享受同等教育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