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综合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小麦到黄芪 土豆到当归~~~
小麦到黄芪 土豆到当归~~~
小麦到黄芪 土豆到当归~~~
小麦到黄芪 土豆到当归~~~
小麦到黄芪 土豆到当归~~~
小麦到黄芪 土豆到当归~~~
小麦到黄芪 土豆到当归~~~
2018年11月07日 星期三 出版 上一期  下一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麦到黄芪 土豆到当归
中藏药材协会“种”出农民新生活
  本报记者  丁娜

  从小麦到黄芪,从土豆到当归……短短两年时间里,湟中县中藏药材协会一步一步把村民地里的土豆换成了当归,在小麦地里种上了黄芪,8000亩药材基地携手23家专业合作社,带动周边12个乡镇,让480户贫困户走向了脱贫致富的新生活。

  11月1日,记者来到位于湟中县拦隆口镇的泥麻隆村,在一片黄芪地里,泥麻隆村村书记、湟中县中藏药材协会会长汪治财正在和村民一起收获药材。现代化的农机驶过田野,不一会儿,就收获了满满一车的黄芪。

  “虽然今年黄芪的收购价格较往年偏低,但我一点都不担心会亏损,这都是托了协会的福。”汪治财书记说,协会采取“协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使药材从生产到加工集约化、系统化,有了协会的技术支持,黄芪的亩产量可以达到700公斤以上,这在全省来说都是十分高产的,确保了联合社成员收入的同时,合作社自身年收入也可达到200到300万元,除去工资地租,纯收入可以达到40万元。

  美丽整洁的民居、宽敞热闹的文化广场、仿造的“小长城”、平整坚硬的水泥路……正是湟中县中藏药材协会将这一派美丽富饶的景象与一个昔日贫困村连接了起来。以前的泥麻隆村属浅脑山地区,村民靠种植小麦、大豆、洋芋和菜籽等农作物维持生计,但由于山区气候条件局限,在这里种植传统农作物经济效益并不好,泥麻隆村被政府审定为贫困村,周边村镇也都收入微薄,“种药材之前,村里人均年收入是5000元左右,现在人均年收入1.5万元,整整翻了三倍,因为种植中藏药效益非常好,在种植成功的第一年,村里就摘掉了戴了多年的‘贫困帽’,可以说中藏药彻底改变了泥麻隆村,而协会的成立更是连片带动了周边村子一起走上了致富路。”汪治财说。

  由于地理环境和气候资源丰富,泥麻隆村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这几年成了远近闻名的药材种植基地,种植的黄芪、当参、大黄、当归等药材很受外省药材商青睐。种上了中藏药材,村子脱了贫,但又迎来了新问题,村民们发现,中藏药材销路不愁,但药材价格一直被外地收购商所控制,价格起伏不定。而湟中县本地的相关协会、合作社大多生产规模不大、销售渠道狭窄。于是汪治财决定要把协会做得更大,协会越大,影响力越强,村民心里才会更有底。“相较于以往各个合作社‘单打独斗’,协会更具规模和权威性,在与外地客商沟通时能拿到更好的价格,抵御风险的能力也更强。以前村里有一个合作社,但由于规模不大,申请资金支持比较困难,湟中县中藏药材协会就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汪治财说,今年年初,协会就收到了10万元的项目支持,这为协会今后的健康发展坚定了信心。

  “游乡村,赏牡丹,观药田,品药膳”——短短十二个字勾勒出了泥麻隆村的美好未来,汪治财说,下一步,协会还将深度开发乡村休闲观光旅游,利用当地种植药材优势,积极开发药膳食品,努力把这条致富之路铺平再拓宽。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综合新闻
   第03版:视点·关注
   第04版:环球概览
   第05版:生态·地理
   第06版:农牧科技
   第07版:生命·健康
   第08版:生活·消费
中藏药材协会“种”出农民新生活
我省确认第一批省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图片新闻
科技助推脱贫攻坚工作提速增效
青海2018首届“西域丝路”杯才艺梦想秀完美收官
“大漠红”枸杞获我省首张“气候身份证”
科普与科创: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
青海科技报综合新闻02中藏药材协会“种”出农民新生活 2018-11-07 2 2018年11月07日 星期三